- 陈蕴谷;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谱减法和经验模式分解的语音增强算法。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用谱减法可以去除语音信号中的大部分背景噪声,再对已处理过的信号进行经验模式分解,对前几个IMF进行阈值处理可以进一步增强语音。实验表明:本算法去噪效果优于传统方法。
2010年01期 v.16;No.77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刘冲;朱盛兴;
公交路线在逻辑上是一种复杂的网状结构,本文将其抽象为网络图,建立了公交路线走向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在换乘次数最少的基础上,以到达目的地时间最少为优化目标,采用直接搜索法,给出了求解最优路线的一般步骤,同时运用Matlab工具,通过对案例进行仿真,验证了该模型及求解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0年01期 v.16;No.77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金莹;丁峰;
工作流管理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软件技术,其实现的关键在于工作流概念模型的建立。Petri网(GSPN)作为一种图形化的数学建模工具,适合于工作流领域的建模需求。提出了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方法,运用可达图法对工作流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查。利用GSPN与马尔可夫链的同构关系,采用GSPN和马尔可夫链相结合的工作流性能分析方法,为工作流性能的有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实例验证该方法是有效性的,有利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现。
2010年01期 v.16;No.77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程鸿芳;赵森严;
本文详细阐述了TMS320DM6446的硬件平台及软件架构,该平台以H.264的参考代码x264为实验平台,针对其实际的应用,采用相应的方法,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对原始代码作了与平台无关的裁剪,着重介绍了编码的移植过程以及编码的系统级和汇编级优化,给出了相应的优化结果。
2010年01期 v.16;No.77 30-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张友志;程玉胜;王一宾;
通过Web日志挖掘技术可分析用户访问模式,从而为客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服务。马尔可夫(Markov)模型的链式结构简便易行,适合作为一个预测模型来预测用户的页面访问模式。就此对Markov预测模型进行深入研究,描述了其实现算法,并结合实例对混合Markov预测模型方法进行了验证。
2010年01期 v.16;No.77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江铁成;
故障注入是一种有效的测试和评价容错机制的方法,可被普遍应用于容错计算机系统开发过程各个阶段中。本文介绍了故障注入的基本概念,比较故障注入方法,给出了一个星载注入方法的仿真实例。
2010年01期 v.16;No.77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其申;朱诵文;刘全金;
采用二阶中心差分格式,导出了作横振动的轴对称膜的差分离散模型。针对均匀膜的情况,通过数值计算,验证了这一离散模型的合理性。
2010年01期 v.16;No.77 43-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任海林;张季谦;王鹏;
本文研究了在内噪声存在的情况下,耦合细胞体系对外噪声的选择效应。模拟过程中发现:体系中钙离子振荡行为对多个噪声强度表现出较好响应,改变耦合强度和耦合单元数目时,出现了多重随机共振和不同共振态之间的转变现象。为解释这种转变现象发生的机理,计算了钙离子振荡时间序列的标准差来表征体系的活动强度,发现上述转变现象与体系的活动强度密切相关。模拟结果表明:耦合细胞体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发调节自身结构参数来合理利用内外噪声,并借助于随机共振模式转变的机制,对外界不同的刺激信号作出选择性的响应。
2010年01期 v.16;No.77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易明芳;
非线性光学的研究包括从物质与激发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到用于光通信、医疗及生物技术的设备、元件和系统的研究。近些年来,围绕非线性光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集中源技术、光通信技术及材料的非线性调控等几个方面。在激光光源方面,强场和阿秒非线性光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白光激光光源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光通信领域,通过微纳结构光波导的设计来调控其色散特性,达到信号无损传输或光路集成的应用目的;而光学非线性研究离不开材料,因此,微腔和表面等离子体调控光学非线性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2010年01期 v.16;No.77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1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程桂平;方立铭;刘冬梅;
研究在强相干场驱动条件下,置于光腔中的两个二能级原子在裸态表象中的布居数,发现在坏腔条件下,可以通过调节光腔与相干场的频率差到总的拉比频率值附近时实现布居数反转。
2010年01期 v.16;No.77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卫锋;汪贤才;
应用全量子理论,研究了单模压缩真空态光场与运动二能级原子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原子算符压缩效应。通过求解Schr dinger方程和数值计算表明:适当选择系统参数,可使原子算符产生压缩效应。
2010年01期 v.16;No.77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平伟;
通过改变控制强度,实现了两个参数完全相同的Liü系统之间达到广义同步,采用这种方法的控制器非常简单,将其与离散的混沌系统混合应用于保密通信,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解决了低维混沌系统在保密通讯中保密性不高的问题。
2010年01期 v.16;No.77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青锋;杨丰萍;幸柒荣;
在介绍多功能车厢总线(MVB)和MVB的通信机制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用FPGA技术实现其核心部分多功能车厢总线控制器(MVBC)的方法,采用VHDL语言对其中曼彻斯特编解码、CRC校验等部分功能进行了设计实现。
2010年01期 v.16;No.77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陶晓平;张群;付娟;任丽英;
根据生物矿化原理,通过CO2的缓慢扩散,用硫酸软骨素(CSB)作为碳酸钙结晶的有效调控剂,与富集在有机/无机界面钙离子的结合,合成了不同形貌的碳酸钙。讨论了CSB基质的浓度,时间,pH对产物的晶型及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因素,CSB的浓度对碳酸钙晶型的生长和形貌的取向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2010年01期 v.16;No.77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高媛;吴根华;汪竹青;
以L-酒石酸为模板,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分别为交联剂和引发剂,Span80和SDBS为乳化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L-酒石酸印迹聚合物微球。红外光谱对聚合物微球进行表征,同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5-硝基水杨酸铁分光光度法测定酒石酸浓度,平衡吸附法测定印迹聚合物微球对L-酒石酸的吸附性能。
2010年01期 v.16;No.77 75-7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芳芳;陈友存;
2-吡啶酮肟是一种新颖的配体,它与金属形成的配合物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所合成的苯基2-吡啶酮肟镉(Ⅱ)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配位聚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体学数据为a=10.618(3),b=11.687(4),c=15.279(5),α=101.263(4)°,β=100.166(4)°,γ=101.807(4),v=1 773.3(10)3,Z=2,Mr=831.08,Dc=1.556 39g/cm3,F(000)=844,μ=0.835,R1=0.046 3,wR2=0.078 9。通过对其结构的分析,表明它是一种新的镉(Ⅱ)配合物,配体分子上的N与Cd(Ⅱ)形成了六配位的结构。
2010年01期 v.16;No.77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苏蕾;吴根华;汪竹青;
饮用水中的重金属是给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GMA)为交联剂,甲苯为溶剂,应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Cu(Ⅱ)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等对该印迹聚合物微球进行表征,表明该聚合物微球外观形貌和内部孔隙清晰分明,对水中的重金属Cu(Ⅱ)离子具有良好的识别和吸附性能。
2010年01期 v.16;No.77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赵长庆;骆崇荣;杨高升;
室温下,先用二甲亚砜(DMSO)将α-溴代酮氧化成1,2-二羰基化合物,不必分离,直接与2,3-二氨基马来腈反应,两步一锅法合成一系列2,3-吡嗪二甲腈衍生物。5-芳基-2,3-吡嗪二甲腈(3a~3f)的产率较高,5-甲基-6-芳基-2,3-吡嗪二甲腈(3g~3i)的产率较低;第二步缩合过程受溶剂的影响较大,使用乙醇做溶剂或不用溶剂产率较好。所有产物的结构都用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进行表征。
2010年01期 v.16;No.77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侯金松;李永红;郑建东;葛秀涛;
以对氨基苯甲酸与乙醇为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微波辐射催化合成对氨基苯甲酸乙酯。优化了合成条件,结果表明:当乙醇为15.0 mL,对氨基苯甲酸为3.00 g,催化剂为3.80 mL,微波辐射功率为500 W,反应温度为85℃,时间为24 min时,反应产率达70.3%。产品经熔点测定仪和红外光谱仪表征,证实与目标产物完全一致。
2010年01期 v.16;No.77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董甲东;郑春香;王晓瑜;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功能强大,环境设置复杂、命令较多。按照传统讲授方式,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并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探讨的案例教学法,将精选与所学专业相关案例,通过案例分解,将案例与教学知识点对应处理,每次课以一幅建筑(或机械零件)图例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持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其工程意识,拉近学业与就业的距离。
2010年01期 v.16;No.77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珊珊;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按照学科专业和学习年限,提出了三级能力的培养要求,并以此为目标,设置相关课程,采取生动的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考核中加大学生实际技能考核的比例,在教学硬件设置中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以适应现代教学。
2010年01期 v.16;No.77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文进;
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数学公式多、计算繁杂,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的特点,将Matlab仿真软件应用于该门课程的教学中,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实例。教学实践表明,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使用Matlab仿真软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使课程中许多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2010年01期 v.16;No.77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韩修林;丁智勇;
从达朗伯原理出发,通过引入惯性力,导出了非惯性系动力学的拉格朗日方程,进一步推导出非惯性系下保守系的拉格朗日方程,结合具体实例介绍如何利用非惯性系动力学的拉格朗日方程求解非惯性系动力学问题。
2010年01期 v.16;No.77 117-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韩莹;
《电子技术基础》课是电子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同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已受到严重冲击,为此,本文从教学内容、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讨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与同行交流之目的。
2010年01期 v.16;No.77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笪良国;鲍霞;魏亦军;
在结构化学分子对称性教学中应用Gaussview和Gaussian 03系列计算化学软件创建、计算并展示分子的微观结构,使抽象的化学理论变得形象、简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理论化学的学习兴趣。
2010年01期 v.16;No.77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